當前位置:首頁 / 本地資訊 / 遼源文學 / 正文

淚灑清明憶母親

清明前夕,聆聽窗外的風聲,看著飄舞的雪花,我的心緊縮了一下:啊,母親走了,去了天國。明知道她從此入土為安了,還總企盼著她能有回來的一天。妻推了我一下,勸道:別唉聲嘆氣了,人死了不能再生,你和孩子對她老人家的孝敬,親友無不稱贊。如今媽91歲了,是喜喪,但淚水早已模糊了我的眼睛,往事頓時涌上心頭。

    

(一)

    

母親34歲時,父親不幸病故。母親領著我們姐弟三人回到姥姥身邊,在偏僻的農村艱苦度日。姥姥最疼自己的女兒,她和一些親友常常叨念要給年輕的我母親再介紹一個能吃苦耐勞的做我們的繼父,當時叫“招夫養(yǎng)子”。妹妹才八個多月,姐姐也沒說什么。惟有我不同意,并把姥姥當成仇人,黑眼白眼看不上她。其實,母親早就鐵了心,每當有介紹人走后,看著流淚的我,母親便撫摸著我的頭說:我決不能叫我的孩子死了爹又少了娘。當時,我的叔父家有兩個女兒,他想母親如果改嫁,就把張家三股的唯一男孩,領到他家傳宗接代,這在當時社會上也是可行的。年幼的我,總覺得跟著母親嫁到一個不認識的男人那里,瞧著人家的臉色吃飯,心里憋屈,承受不了。知子莫如母,此言極是。就這樣,母親一直沒有再嫁,為我這個不通事理的兒子,守寡57個年頭,并把孩子培養(yǎng)成大學生,功德無量。這讓她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我心里實在愧疚,但也十分自豪!

    

(二)

    

在解放戰(zhàn)爭四戰(zhàn)四平的隆隆炮聲中,我的家鄉(xiāng)梨樹縣烏蘭村開始了土地改革。翻身的農民分田地,劃成份,開始一場暴風驟雨般的大變革。聽母親講,在區(qū)政府工作組的領導下,全屯農民開大會,根據各家在三年前的土地、房屋等生產資料情況,自報成份,然后大伙表態(tài)評議,母親她自告奮勇第一個發(fā)言:“我家是我一個寡婦領三個孩子,窮的就有一根燒火棍,我自報雇農”。當時農村最窮的就是雇農,其次是貧農、中農,地主富農是被分被斗的對象。有一個農民會里管事的,對母親自報雇農持不同意見。說:“張七姐(我母親在姥姥家姐妹中排行老七)可不夠格。她老爺們活著的時候,梳著油光錚亮的大背頭,穿著西服還扎著領帶,我們看著都不敢到跟前”。會場上氣氛立刻緊張起來,眾人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母親。母親用事實和黨的政策反唇相譏:“你胡說八道,工作組定成份是看你家土地、房屋等財產狀況去定。我家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我一個寡婦領三個孩子靠撿莊稼活著。我老爺們那身衣服是當教員穿的。我用那身死人皮換糧食供孩子念書有什么錯啊。我若現在穿一身灘羊皮襖,還非得給我定上地主不可嗎?讓工作組評評理,我怎么不夠格”。母親一口氣駁得對方遞不上當票,會場上鴉雀無聲,工作組一聽母親說的在理,定成份不是看穿什么衣服,要按黨的土改政策辦事,何況人已故去多年了。于是說聲“誰還有不同意見?沒有就通過了”。母親據理力爭的辯才,受到鄉(xiāng)親們的夸獎,于是,很快傳遍了全村。

    

(三)

    

記得,我在縣城剛念初中的時候,母親特意從百里之外的農村到城里給我送棉衣。其實,主要是怕我想家,給我過離家后的第一個生日。一個十六歲的農村窮孩子,還有人惦記著給過生日,心里十分高興和滿足。母親領我到一家包子鋪給我要了一盤包子。我讓她吃,她說,我吃過了,你今天過生日,都吃了吧。我狼吞虎咽地一掃而光,母親眼里流露出滿意的目光,并催我快回校上課,別遲到。臨走時,母親又掏出早在家里煮好的五個紅皮雞蛋,塞進我的兜里。我知道,飯前不給我,是為留著飯后再吃。我若先吃雞蛋,吃飽了,包子不是白買了嗎?這份體貼入微的細膩感情,我敢說,世界上惟有母親才能做到。

    

我走出店門兩三步,回頭看到母親的餐桌上擺著一碗白開水,她正在吃著自己帶來的苞米面大餅子和咸菜條子。此時,我什么都明白了,不禁心頭猛的一熱,喊了一聲:“媽”!便轉過臉去默默地擦著眼淚。

    

漫漫人生路,不盡思母情。我深深地感悟到:母親就是任勞任怨地付出,孩子就是母親身上分離出的一塊肉,是母親生命的延續(xù)。操勞一生的母親就像一棵鄉(xiāng)野里的老榆樹,寒來暑往、任憑風吹雨打,照樣枝條挺拔,依然葉綠結果,長出一串串的榆樹錢兒。母親又如一頭熱帶叢林中的老象,用自己的雙腳,踏平人間的坎坷,為孩兒開拓出一條條的生路……

( 轉自互聯網)

0

下一篇:遼源說事2015.6.17

上一篇:遼源歷史上最早的煤礦

網友留言評論(0)
 
文明上網 禮貌發(fā)帖 0/300

客服電話

6111111/6666669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六 8:30-17:00

客服QQ點擊咨詢

抖音平臺官方賬號

ly0437com

Copyright @ 2004-2019 0437.com All Right Reserved @遼源信息港|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 | 吉ICP備1300259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