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jié)前夕,上海在中小學中搞了一個調查。調查顯示,只有0.1%的學生將來愿意當工人。為此有人感到“驚訝”,進而“瞠目”。他們認為這是上海的學生太有優(yōu)越感了,不屑當工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他們眼里,工人就是那些農民工,住的差,吃的差,干的是最不好的活。孩子們不知道現(xiàn)在對“工人”的要求是很高的,有些企業(yè)必須是大專以上的畢業(yè)生才有資格進廠當工人。
我對孩子們的選擇一點也不感到“驚訝”,對以上的看法也不敢茍同。不要說什么上海的孩子有優(yōu)越感,我相信就是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進行調查,愿意當工人的也不會超過這個百分比;也不要說什么孩子對目前中國工人的狀況不了解,工廠里的農民工就是現(xiàn)在企業(yè)工人的寫照。若大的中國,究竟有多少戶企業(yè)招大專以上文憑的人去當“工人”?
孩子們沒有錯,要想扭轉孩子們對“工人”的印象,我們要從社會去找原因。
那么,我們的社會是怎樣對待“工人”的呢?
第一,工人的工資最低。現(xiàn)在企業(yè)里的工資分配基本上是呈“金字塔”型的,老板在最高層,工人在最底層。第二,工人的地位最差。工人的生活基本上是兩點一線,從家到工廠,從工廠到家,他融不進社會的任何一個階層(就更不用說高層了)。第三,工人的崗位最累。工人就是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有其它特長還能當工人嗎?第四,工人的榮譽最少?,F(xiàn)在幾乎所有的“勞模”、“五一獎章”、“先進”、“杰出青年”等等榮譽,都給了工人以外的階層(大概是工人這一階層過去得的榮譽太多了吧),普通工人能夠獲得這些榮譽的很少很少;偶爾能夠獲得這類榮譽的,是技術型工人、學習型工人、革新型工人。給這些人榮譽是對的(如果連他們也得不到榮譽,那工人所占的百分比就是零了),但這樣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v觀整個中國社會,在工人這支龐大的隊伍里,獲得榮譽的比例要遠遠地低于除農民以外的其它任何一個社會階層。
如果我們的社會不能改變目前的這種狀況,我們憑什么讓孩子選擇當“工人”呢?
(轉自互聯(lián)網(wǎng))
下一篇:遼源說事2015.5.6
上一篇:閆傳鋒
Copyright @ 2004-2019 0437.com All Right Reserved @遼源信息港|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合辟謠平臺 | 吉ICP備13002594號